细品健身气功之美 感悟传统文化之精华
编辑:2025-07-04 00:00:00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今的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流传下来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跟脚的基石,至今它依旧是我们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座灯塔,引领新时代的中国全面走向辉煌。
健身气功以其老少皆宜、简单易学、疗效明显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孕育、成长、演变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与哲学、美学、文学、医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使健身气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长期的、系统的练习健身气功,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达到心情愉悦、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究其根源,主要是健身气功蕴涵了美学的内核,并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学气质,形成一套完善的审美观。
一、健身气功的音乐美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熏陶人的情感,健身气功的音乐就能很好地调动人们的运动情绪,刺激人的神经,可以让人的大脑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负面的情绪得到释放,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种轻松、解放的感觉。
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 “角、徵、宫、商、羽 ”对应人体五脏 “肝、心、脾、肺、肾”,合理的音乐能调整人的五情“怒、喜、忧(思)、悲、恐(惊)”,从而提高五脏的功能。健身气功音乐大多使用中国传统乐器笙、管、笛、琴、筝、阮、琵琶及各种打击乐器,这些乐器演奏时具有声韵悠长、穿透力强的特点。演奏时呈现出了山林溪谷之音,鸟语虫鸣之声,把人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森林幽静,小溪流水,春风拂面,群鸟的鸣音等等给人—种舒适、安闲的感受。健身气功的功法配乐均以中国民乐为基础,古雅质朴、声韵悠长、节奏徐缓、回味无穷。健身气功的音乐不仅仅可以做习练功法的背景音乐,还可以将音乐轻重缓急的节奏与练功时的动作、呼吸、意念相配合,以乐导行,以乐行气,以乐领意,达到精气神的和谐统一。音乐与功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健身气功的服饰美
健身气功无论是竞技比赛还是娱乐表演,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服饰的要求。中国人素来讲究“天人合一”, “天”被视为神圣的、伟大的、无限的,由此而推衍来的“大”于是就成了一种美的境界。故《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人的服饰多以宽博为美,健身气功服饰亦是如此。一出手,手臂就成为—个巨大的面,如果双手舞动,则为两个大面的叠加,形成厚阔的气势;一行步,下体的“灯笼”裤飘动开来,同样表现出宽绰的气象。这种“大美”和健身气功的演练动作结合在一起,自然会给人以气势磅礴、厚重如山的感觉。中国是“丝绸古国”,丝绸在中国服饰艺术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健身气功习练者穿上这种丝绸练功服,在举手投足之间,一种灵动飘逸的审美效果就立刻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阴柔、舒缓的动作变化当中, “动作灵活缠绵,手法柔和多变,身法柔转徐疾,气势柔中藏刚”。服装既宽博又飘逸,再加上服装上镶嵌了醒目及个性的LOGO图案,这样更能显示出内在含蓄的力量美和外在美,体现出民族特色、项目运动特色和时代特色,使赛场上花团锦簇,气氛活跃,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带来一种美的观赏享受。
三、健身气功的动作美
健身气功讲究动作柔和缓慢、舒展大方、动静相间、纯朴自然。健身气功的运动轨迹体现势运道圆,其动作路线处处画弧,圆转灵活,既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又能很好的把握动作的幅度和强度,避免过度牵拉和扭曲给人体造成的损伤。练功时要中正安舒,只有形正体松,才能达到气定神安,合理的姿势和正确的动作,才能起到伸筋拔骨、柔筋强骨的作用。立身中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追求的思想境界。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健身气功的练习有助于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人的生命才能高质量的得以延续。“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吕氏春秋·大乐》)。阴阳生万物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对立统一观。健身气功在演练过程中,动作展示处处体现了传统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如健身气功·易筋经中的韦陀献杵三式,不能一味刚,也不能一味柔,要“刚中含柔、柔中寓刚”;第二式定势时,看似手臂不动,其实劲在意中,力达掌根,要“虚中有实、实中含虚”;第三式在上举的过程中,内心要保持一种平和,做到“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外动与内静相互补充又相互统一。习练健身气功,要把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贯彻其中,这样动作才不僵硬,更富有东方古韵。
四、健身气功的节奏美
健身气功这个项目运动风格是柔和舒展,既可避免因高强度运动后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又能够改善气血的运行,增强内脏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习练时,健身气功的节奏美主要体现在动静相济、松紧结合、快慢适宜。
动静相济中,“动”,是指躯体的运动和思想意识的活动;“静”,是指躯体的静止和思想意识的安静。习练健身气功的几种功法时要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互兼容、相互转换。躯体的“动”,是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做曲、伸、旋、转、升、降、开、合等动作,躯体的“静”是指身体在演练过程中,看似停顿不动,然而意念在延伸,内劲在鼓荡。“动”与“静”是辨证统一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又是和谐共生的。
松紧结合体现在动作上,所谓的“松”,是指人体的关节、肌肉、神经放松;所谓的“紧”,是指人体的躯干和四肢适当的用力,即起到伸筋拔骨的效果。如健身气功·易筋经中九鬼拔马刀一式,扩胸展肩是要求放松,随后旋肘后坐收紧。健身气功在习练的过程中,通过松紧结合,持续的“紧”是为了更好的“松”,通过松紧转换,给身体的气血增加动力,打通之前不通畅的筋络,使习练者活血化瘀、经络疏通、强筋健骨、增强体质。
健身气功的多种功法中,大多动作舒缓,匀速运动,但也有快慢的变化,功法中快慢相间比较明显的数健身气功·五禽戏。如虎扑,引腰前伸后,前扑要稍微加速,推动气血、撑拉筋脉,体现出猛虎扑食时的急速和威猛;如鹿奔,扣腕和换步的动作都稍快,体现鹿在大自然中奔跑时的轻巧灵活;如猿戏中的“提”和“摘”,无不轻盈灵巧、动作敏捷,体现出猿猴发现和收获果实的的喜悦。
五、健身气功的结构美
健身气功非常注重左右对称,左势结束一般都要演练右势。这是符合人体的生理构造的,沿躯体的中轴线分布,人体左右基本是对称分布的。先左后右的演练,不偏不倚,既是练功的需要,也让功法具有一种自然大方、庄重平衡的美感。此外健身气功所有的功法都分为三个部分:预备势、基本功法、收势。预备势即开始阶段都是面带微笑、调匀呼吸、意守丹田、心神宁静,以便尽快、顺利地进入练功的状态。到了最后整理活动即收势时,一般都会两手拢气,引气归元,使我们的心跳、呼吸等身体的各项机能回归自然状态。健身气功的功法也很严谨,非常讲究顺序。如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由十二个动作组合而成,是一套坐势功法,尤能可贵的是,它能对全身进行锻炼。因此,功法的顺序是按照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腰部、上肢、下肢、胸腹部的顺序依次演练,循序渐进,渐入佳境。健身气功·六字诀的习练顺序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中五行与脏腑对应理论,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的。肝属木,木旺于春,四季以春为首,所以先练嘘字诀;心属火,木能生火,所以次练呵字决;脾属土,土为火所生,所以再练呼字诀;练完呼字诀再练呬字诀以调肺,肺属金,为脾土所生;肾属水,而金又生水,所以接下来练习吹字决以补肾,这样人体的五脏之气都得到了补养。三焦主司一身之气,最后加练嘻字诀调理三焦,可以使全身气血畅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六、健身气功的意境美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习练健身气功时要做到意念集中,摄心归一,不离不弃,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强调一念排万念,不可三心二意,不可有杂念。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逐步达到全神贯注的练功状态,此乃进入佳境的必要条件。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是讲练意的方法,而“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讲的是练意的目的。在习练健身气功时获得“恬愉”,生命体验到的是最佳的舒适状态,整个身体都感到轻松自在,毫无沉重之感,生命之力异常强烈而自觉爆发,精神格外兴奋,并升华成尽善尽美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正是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的悦志悦神的审美情趣。
习练健身气功还要善“想”,即意守外景和内景。外景可以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想象虚拟现实。例如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中“芙蓉出水”势,头脑中浮现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演练“云端白鹤”时,要有“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的出世之感。演练健身气功·五禽戏时,要通过习练者的想象,将虎的威猛、鹿的轻盈、熊的笨憨、猿的灵敏、鸟的飘逸更好的展现出来。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所想象的事物虽然相同,但产生的结果却不一定相同。因此,习练者可结合自己的体会,尽量想象能娱悦身心的事情,以利于调节心理平衡和放松身心,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内景也如此,可以是经络气血的运行,脏腑的活动,肢体的运动,也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意守内脏、经穴等。例如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演练“两手攀足固肾腰”时,意识和形体动作要同步进行,通过大幅度俯仰的“两手攀足”锻炼,疏肾经、调命门、平衡任督,才能更好地达到健固腰肾、疏通经脉、调理人体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效果。
笔者在长期习练健身气功的过程,认识到健身气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地喜爱。健身气功强调“内外合一”、“顺应天时”,“大道自然”。这种古典的东方美,比较含蓄、内敛,一时“犹在深闺无人识”,如果多一些引导,多一点感悟,让习练者感受到其中的美感,“调身、调息、调心”就能事半功倍,健身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健身气功的推广工作也就能更好、更快、更深地开展。